VR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资本“狂热”时期,一批头部企业初现。乐相、蚁视、3Glasses等为代表的硬件公司;兰亭数字、乐客灵境为代表的内容平台;礼小签、橙子VR等为代表的应用平台;指挥家、完美幻境为代表的技术研发公司;曼恒数字、盟云移软等为代表的软件系统公司,开始成为中国VR领域的领头羊。 如蚁视在2014年仅有500万销售额,一年后便涨至1200万;2016年,蚁视做到了将近5000万的销售额。“VR的订单很多,几乎每个手机厂商都会推出它的VR眼镜。而且最热的时候,每一个商场的一楼都有一个VR的体验区,全部人满为患,排队在体验”。覃政告诉毒眸。 2016年,在商场VR体验区排队的消费者 2016年,国内舆论对VR关注度达到了顶点。清博发布的“2016年微信平台上传播报告”指出,“虚拟现实”被微信网友关注了3亿+次,点赞1963502次。某舆情监测平台提供给毒眸的数据显示,全网新闻数量从2015年的1551条上涨至2016年的13046条。 舆论之外,政策也开始支持VR产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VR,发改委、文化部也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 和VR相关的一切都在无可避免的走向高潮。 VR退潮:没有实务的概念崩塌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高潮结束的会如此仓促。 2017年,关于VR的投资总规模和轮数锐减7成,风险投资不足鼎盛时期一半,且多流向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顶级硬件设备平均降价200元左右,VR部分门店的月销售量从9万到缩水到1万。“突然富二代家里就垮掉了的感觉”,一位已经在今年离开VR行业的企业高管Z告诉毒眸。 准确的来说,VR的日子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变“差”的。 2016年10月,VR硬件初创企业的领头羊暴风魔镜大规模裁员,500人的团队削减至300人。而就在10个月前,暴风魔镜刚获得中信资本领投的2.4亿B轮融资,市场估值一度达到14.3亿。年底的发布会上,暴风CEO冯鑫骄傲于暴风魔镜2016年赚了2000万的成绩,他说:“(虽然是资本)寒冬对我们来讲挺开心的。” 但到了2017年,冯鑫恐怕就没那么开心了。上半年,中信资本提前撤资,为了不对上市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冯鑫出资回购暴风魔镜价值8000万的股份,由于拿不出剩余的4000万,冯鑫股票被司法冻结。与此同时,暴风的股价也开始一路下跌,2016年7月中到8月初,短短半个月内股价从200元腰斩至100元以下;2017年8月,暴风的股价下降至20元;到了今年11月,暴风的股价仅仅只有10元。 暴风魔镜的VR眼镜 暴风断崖式下跌的股价是行业热度衰退的一个映照。映维网、Greenlight发布的《2018年中国VR市场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VR市场公开的投资事件只有59起,投资额度仅14亿元。这个数据相对于一年前49.8亿元的投资规模、178例的投资数量来说,天差地别。 在数字王国CEO兼执行董事谢安看来,当时有太多假的VR从业者,投资人很快就会疲惫。在市场洗牌的过程,投机者是永远没办法成为市场的主流。这次行业洗牌,也彻底脱下了国内VR“皇帝的新衣”:国内大部分企业除了造概念,根本造不出真正的硬件和内容。 对VR的发展来说,硬件和内容相辅相成,但是国内在这两方面都很快出现了瓶颈:消费者为了体验VR内容,除了购买头显,还需配置一个价格上万的电脑;而头戴的VR设备又不能使用时间过长,否则便会产生眩晕感;另一方面,VR的游戏和电影大多质量差到让消费者没有购买欲望,且数量严重不足。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