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精英回国一年记——是希望,还是希望破灭?
“尤其是管理层职位想向上再多走一步的时候,一些华裔Manager会发现很难和更高层的其他族裔高管进行亲密沟通和建立信任感。这就很难让华裔在硅谷科技公司爬到决策层的地位。”杨建朝说,在硅谷光语言好解决不了多少问题,想要获得跨族裔的信任还需要狠补美国的历史、文学以及文化背景等等。 总之,一条鸿沟挡在了硅谷华人的升迁路上,甚至让华人工程师们在一定的中层管理职位上停滞很多年,久而久之就生出了“就这样吧”的养老心态。一句话说:就是对职场升迁(career path)不激动了。 相对比硅谷的“上升无门”,越来越多华人工程师开始考虑回国寻求职场上升的良机,甚至是吴恩达、陆奇、俞栋这样的顶尖华裔学者也都一脚踏入中国科技巨头试水。 “‘和公司一起飞奔’才是职场上升的最佳捷径。” 杨晓峰总结出自己的“职场法则”。 杨晓峰在Facebook工作时只有E4的级别,并不算多么亮眼,甚至没有带过团队的经验。但来到头条后的一年半,他已经跃升为头条算法团队的负责人。 “最开始只是被招聘回国带一个5、6个人的小团队。但公司成长迅速,我的团队不到一年半已经迅速翻了10倍,增长到50个人左右。” 杨晓峰坦诚除了能力提高了之外,也是公司自身快速扩张的必然结果——给稍微早期加入的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向上走”的机会。 “现在我每天要思考团队该怎么分工,各团队职责,以及他们该如何配合及边界在哪里等,管理及团队架构上的经验得到很大成长。” 杨晓峰说现在的自己更能跳脱出正在做的某一件小事,而是从业务整体角度解决一些问题。 留在硅谷,哪怕再多奋斗几年,也未必有这样的机会和看事情的眼界。他补充道。 杨晓峰的职场成长速度在归国工程师圈子里并不是什么罕见的“职场神话故事”。“像我这样硅谷回来的,隔壁团队就有3个。而大多和我一个时候回来的人,现在都带上了几十人的团队,甚至其中不乏很多90后。” 这些回国的80、90后年轻人“搭上火箭一样”的职场发展让他们留在硅谷的前同事们瞠目结舌,甚至心里痒痒,动了回国的心思。而杨晓峰目前的一部分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回到硅谷让这些“心里痒痒”的“老熟人”不要隔靴搔痒,彻底下定决心迈出回国的一步。 “想要回国的工程师一部分也是冲着高额的薪水。”一个已经回国加入蚂蚁金服的硅谷工程师告诉硅星人说一旦你想回国,或者只是注册一个国内的求职网站,就会收到不少来自中国科技公司HR的骚扰,给出的待遇也是让人“受宠若惊”。“对于关键的人物,中国科技巨头们是舍得下本的,甚至100个月的年终奖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他说。 一些好的创业公司还没上市,也为这些回国的精英们带来了财富自由的可能。这位工程师表示原来很多硅谷同事也是靠着跳槽到各种即将上市的独角兽公司迅速达到财富自由的,但问题是,现在这样的公司在硅谷已经不好找了。 “但在中国却越来越多。TMD(头条、美团、滴滴)、小米、拼多多上市,带给了工程师很多机会。”他表示等他所在的蚂蚁金服上市或者回国呆满四年,他就可以轻松兑换几十万美金的股票,回到美国给媳妇、孩子购买一套硅谷黄金地带帕罗奥图市的学区房。 实际上,中国科技公司已经学会如何奖赏那些真正的人才,和原来在硅谷听到传闻里的那些国内腐朽的薪酬体系完全不一样。他说。 比硅谷更硅谷,外国的月亮没有比较圆 杨晓峰表示,其实自己早就想破一破硅谷工程师圈里对于中国科技公司的谣言。 有人说国内科技公司压榨,需要每天签到,一周996。“事实上,,既不需要签到,也没有发生996。”他说。 不过,比起身体累,硅谷的工程师们似乎更担心国内复杂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杨建朝坦诚这样的担忧阻碍了大部分跃跃欲试的硅谷工程师。 如果比较担心处理复杂的关系,可能技术驱动的、强调工程师文化的科技公司会比其他一些商业为主的公司人际关系简单。“这就好比很多Google离职的人去到Uber和Airbnb不适应一样。” 而在让头条变得“比硅谷更硅谷”这件事上,头条CEO张一鸣做了不少努力。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