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精英回国一年记——是希望,还是希望破灭?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原标题:硅谷精英回国一年记——是希望,还是希望破灭? 摘要:越来越多华人工程师发现,他们混迹的硅谷职场开始变得艰难。于是,一批批硅谷“勇夫”们从大公司离职,选择回国加入“飞奔的中国公司”出人头地。回国一年后,这群人的故事发生了转折:有些人找到希望,一步登天;有些人希望破灭,无功而返。 “22岁出国之后没有见过北京的春天和秋天。结果真的回去了,倒不适应了,像个局外人。” 2018年夏天,在担任中国一家知名独角兽公司技术总监不到一年后,36岁的张昂打包行李回到了他熟悉又陌生的硅谷。 “过去十年,我在中国、美国,北京、硅谷之间摇摆,让我已经不能确定哪里才是家。”张昂告诉硅星人,“在美国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但是回国的时候,发现自己和身边那些真中国同事思维又不太一样。” 几番挣扎之后,在中秋到来前,张昂决定回到美国和家人相聚。 回到硅谷,一妻一女一宅一狗的生活才是让他觉得踏实的,尽管就在一年前决定逃离硅谷回国时,他在抱怨这种生活“死气沉沉”。 和张昂乘坐同一航班的,也是同为“海归”的杨晓峰(匿名)。杨晓峰一年多前加入了今日头条,已经在北京总部工作了22个月,但是他这一趟回硅谷的目的,却和归心似箭想要和妻子女儿团聚的张昂不一样。这一趟回硅谷,他的目的是帮公司多招聘几个工程师。 “一年前那些激情,现在试过了,努力过了,倒也不觉得后悔。”张昂用丰富和心累总结他回国的经历。他问杨晓峰: “你真的觉得回国好吗?” 失意的硅谷,逐渐走失的活力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硅谷华人工程师在“留在硅谷”和“跳槽回国”之间摇摆。按照Boss直聘201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有16.2%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到互联网行业发展,较三年前提高了3.1%。此外,这份报告指出,回国技术人才中,数据分析师成为留学生回国后选择最多的技术类职位,比上一年增幅超过40%。而算法工程师,Python工程师等工程师职位也相较前一年增长超过30%。 硅谷的神话似乎在破灭——目前在Google工作的张风(匿名)向硅星人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并把当前的硅谷形容成一列“越走越慢”的火车。 让人兴奋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少,融几轮就把公司卖掉是常事儿,而真正成为了“Big Thing”的Uber和Airbnb,竟然已经是10年的“老”公司了。 “硅谷人在创业和创新这件事上,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多程序员选择了‘瘫’在大公司里Rest and Vest,拿着高额工资和股份,但却很少拼命工作,更不愿意冒着大风险去创新。”张风说。 “硅谷的活力丧失了,甚至一些硅谷公司开始拿着人工智能打嘴炮。”张风表示自己正在接触国内的科技公司,犹豫着跳槽回国。 “其实近一两年硅谷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大规模应用,远不如中国科技公司快。”今年5月加入头条北美分部,目前担任头条北美AI Lab主要负责人的杨建朝在接受硅星人采访时表示。在加入头条前,杨建朝曾经在Snapchat担任首席科学家和Manager,也是Snapchat建立研究院最早的几个人之一。 “一些硅谷公司一开始成长很快。但上市以后,(对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探索)就变得趋于保守。”杨建朝说。Snapch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资金状况和业务规模掣肘,他(在Snapchat时)带领的计算机视觉团队很难在公司争取到足够的资源。这也最终导致杨建朝放弃大把还没有兑现的股票,毅然离职。 “硅谷的公司里,只有Google 对研发人工智能最下血本。Facebook也是最近才有一些真正的前沿发展。而其他公司实际上并没有对人工智能研发抱有足够的热情。”杨建朝说。 “相对比美国,人工智能在中国反而有更多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杨建朝说目前这个阶段加入那些注重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科技公司是非常好的时机。 而这样的看法和活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人李开复不谋而合。李开复也曾公开断言——中美之间在人工智能领域各占50%的时代不但是必然,并且已经到来了。 “从2016-2017年,中国风投界投给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资金占全球所有人工智能风投的48%,首次超过美国。”他在新书里这样写道,并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除了依赖硅谷长久以来擅长的研究能力外,也非常依赖于现实应用和大量的数据积累,而后者却是中国科技公司的强项——单单是手机支付所提供的数据,中国就是美国的50倍了 拒绝成为Google的三万分之一
而成为三万分之一久了,人也就懒了。 在硅谷,很多华人工程师们每天就是10点多去公司,忙一会儿就吃饭了。下午工作几个小时,等到晚饭时间再蹭个晚饭就可以回家了。 “如果你说养老,这种日子很完美。但我才30岁。” 杨晓峰讨厌这种每天繁复工作却没什么影响力的螺丝钉的感觉,终于忍无可忍,在2017年新年一过完,就打包全部家当回到中国,加入了当时只有几个人的头条的广告算法团队。 “加入头条,做的事情终于是把一个产品从0打造到70甚至80分。” 杨晓峰说回国的这一年多,每天都很有存在感和成就感。 “中国科技圈像极了很多年前的硅谷——每年都会有新的明星公司,每个月都会有激动人心的新产品,甚至每天都能感受到活力。” 杨晓峰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他所经历的这一年。 “我2017年刚加入头条的时候,那时候主要产品就是今日头条,DAU才8000万,西瓜,火山,抖音等产品才刚刚尝试,用户量都还非常小。但也就一年多,抖音国内日活超过1.5亿,抖音加TikTok全球月活超过5亿,西瓜和火山小视频的增长也非常迅猛……所以我从负责头条广告算法,到现在负责的范围也随之变大,所有流量的变现算法我都负责。” 杨晓峰表示。 “这些产品背后是10亿用户。” 杨晓峰每每想到自己打造的产品在影响着数亿人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找回“激动”,再次和中国公司狂奔 除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选择归国的中国工程师也在归国后不到一年的时间,获得了不错的回报——无论是升职还是薪酬。 在硅谷,华人工程师在管理岗位升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和硅谷的白人、印度裔工程师升迁比例形成鲜明对比。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