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互联网“线下战争”:恶战之后 如何突围
泡沫和投机从来不是中国经济的专利。在美国历史上,从铁路到运河,从石油到汽车,也曾不止一次地陷入今日互联网一样的境况,看到机会了大家就“一拥而上”,结果最后尸横遍野、一哄而散。但是,放到更长的维度上看,这些泡沫尽管最终幻灭,但是客观的结果都是使美国的铁路网更发达了、运河系统更强大了、高楼鳞次栉比、交通车水马龙。 从这个角度说,O2O们即便是泡沫也确实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美团、滴滴成了最终的幸存者,他们无一例外地烧钱、无一例外地饱受争议、无一例外地承受高昂代价,最后在差一点就死去的瞬间挺了过来,成为最后幸存者——这“烧钱二宝”。“重”是他们命定的劫数,一旦挺过去,“重”却也能成为壁垒。 除此之外,那么多的O2O已经或正在死去。生与死之间,关键是什么? 有需求与需求“划算” 在我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导师们总是高歌着:去发现人们的需求吧,只要有需求,就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而一旦某个被追捧的项目陷入困境,他们的总结也一定是“那是一个伪需求”! 事情真的这么简单?拿O2O项目来说,在线找家政、找按摩师、找美容师……真的是没有需求吗?真的就是“伪需求”吗,好像并不是那么简单。 需求是商业的关键,但并不是唯一解释。底层贫苦人民的就业、教育、医疗都有需求,这肯定是真需求,那你创业公司去解决试试? 有人说,O2O项目不是简单用网络对接需求就可以了,他必须缩短行业链条、消灭中间地带,真正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率。也有人说,移动互联网的项目要“高频、刚需、标准化、痛点明显”。讲的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一个事情不是有需求、需求大就行,还得看你的解决方案是否“划算”,只有划算的需求解决方案才具备商业可行性。 一个需求再强大,如果你的商业方案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才能勉强hold住,这就绝对不是一个“划算”的需求,你一定要去满足就一定会落到坑里。这是大多数O2O的死因,简单套用已有的模式,研发app、搞免费补贴、拼命地推……结果发现按照这个模式,要拿下这个市场花费的可不是一般的钱,只能破产。 有些领域,即便我们再开动脑筋、巧妙创新,按照现有的技术和产品条件,也很难找到一个“划算”的方案。想想美团滴滴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还是在出行吃喝玩乐这样“高频刚需”的领域,那么在其他的领域呢? 找不到“划算”方案的领域,就是移动互联网在技术和商业上的“能力尽头和极限”,就不是一般创业公司可以玩得转的,甚至成熟公司也要劳民伤财,这个时候你得明白要收手了,移动互联网这股大浪已经打到了边界。 如何识别“划算的”有商业潜力的需求?两个字,效率。 效率的本质 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说,唯一不变的是用户要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拿到更安全的食品和产品。互联网思维的导师说要找比起对手有10倍效率的领域……讲的都是效率。 效率,就是更小的投入,更大的回报。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能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地侵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势能。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