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团购到打车再到单车疯潮 万字长文反思互联网“线下战争”红海 以及突围公式
从这个角度说,O2O们即便是泡沫也确实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美团、滴滴成了最终的幸存者,他们无一例外地烧钱、无一例外地饱受争议、无一例外地承受高昂代价,最后在差一点就死去的瞬间挺了过来,成为最后幸存者——这“烧钱二宝”。“重”是他们命定的劫数,一旦挺过去,“重”却也能成为壁垒。 除此之外,那么多的o2o已经或正在死去。生与死之间,关键是什么? 三、有需求与需求“划算” 在我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导师们总是高歌着:去发现人们的需求吧,只要有需求,就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而一旦某个被追捧的项目陷入困境,他们的总结也一定是“那是一个伪需求”! 事情真的这么简单?拿O2O项目来说,在线找家政、找按摩师、找美容师……真的是没有需求吗?真的就是“伪需求”吗,好像并不是那么简单。 需求是商业的关键,但并不是唯一解释。底层贫苦人民的就业、教育、医疗都有需求,这肯定是真需求,那你创业公司去解决试试? 有人说,O2O项目不是简单用网络对接需求就可以了,他必须缩短行业链条、消灭中间地带,真正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率。也有人说,移动互联网的项目要“高频、刚需、标准化、痛点明显”。讲的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一个事情不是有需求、需求大就行,还得看你的解决方案是否“划算”,只有划算的需求解决方案才具备商业可行性。一个需求再强大,如果你的商业方案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才能勉强hold住,这就绝对不是一个“划算”的需求,你一定要去满足就一定会落到坑里。这是大多数O2O的死因,简单套用已有的模式,研发app、搞免费补贴、拼命地推……结果发现按照这个模式,要拿下这个市场花费的可不是一般的钱,只能破产。 有些领域,即便我们再开动脑筋、巧妙创新,按照现有的技术和产品条件,也很难找到一个“划算”的方案。想想美团滴滴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还是在出行吃喝玩乐这样“高频刚需”的领域,那么在其他的领域呢? 找不到“划算”方案的领域,就是移动互联网在技术和商业上的“能力尽头和极限”,就不是一般创业公司可以玩得转的,甚至成熟公司也要劳民伤财,这个时候你得明白要收手了,移动互联网这股大浪已经打到了边界。 如何识别“划算的”有商业潜力的需求?两个字,效率。 四、效率的本质? 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说,唯一不变的是用户要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拿到更安全的食品和产品。互联网思维的导师说要找比起对手有10倍效率的领域……讲的都是效率。 效率,就是更小的投入,更大的回报。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能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地侵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势能。以笔者专攻的社交领域为例: 人们为什么纷纷使用微信,一定是因为它的沟通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线下沟通和电话短信,无论是金钱和精力更小的投入,还是语音、视频等更丰富的回报。为什么想要颠覆微信的产品纷纷失败,易信也好,来往也罢,其实是因为相较于微信并不能提供更高的效率,即便在局部有了些体验提升,相较于换app“转移关系链”这个巨大的转移成本,也微不足道。高成本、低回报的事情有几个用户会“有情怀”去做呢? 人们为什么曾经热衷陌陌,一定是因为它提供的异性勾搭效率远远超过传统的街搭,搭讪附近的妹子忽然变成了一件触手可及的事情。人们后来渐渐不用了,一定是因为这种“勾搭”效率严重降低了,搭讪没人回,回了也是微商、酒托、特殊职业工作者。而为什么陌陌的直播火了,恐怕是对于已经锁定的人群来说,在直播中勾搭妹子的反馈,已经远远好过社交软件了,至少那是真人,至少她会说声“谢谢点赞”,至少我可以砸钱送礼求口播。夜店变成了夜总会,生意又红火了。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