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零售的真相:个体赋能or吸血?
我们前面提到的个体赋能1.0,指的是我提供一个平台,创作者在上面输出内容,比如写作,写得好你就能够红,写不好就自生自灭。但像S2B2C这种模式,它不仅仅告诉你哪里有金矿,还给你提供铲子,还告诉你怎么去挖矿,然后你挖好了要卖出去了,我还帮你运出去。它是一个更综合的对个体进行赋能的方式,所以,我把它称之为个体赋能2.0。 听上去是不是很美好?下面我要来一个巨大的转折。 社交零售到底是个体赋能还是个体吸血? 我去百度搜索指数那去搜了一下现在社交零售里的一些大玩家,想看看消费者到底在对它有哪方面的诉求。结果发现评论还挺两极化的,伴随着非常多的质疑声存在。 为什么消费者会有这样的反馈? 我不经心里打鼓:所谓的 “个体赋能”它到底是在帮个体造血,还是在做一件从个体吸血的事情? 我自认为找到了一个答案:在社交零售里面,不管是从业者,还是说围观者,还是里面的消费者,可能都有一个误区,或者是说社交零售发展处于一个初始阶段的时候会存在一个困境,就是大家会认为社交零售就是人脉变现,拉人头。 很多社交零售平台的玩法就是,你有很多好友,那么你把他们都拉进来,然后给你返点钱。然后也有一些的专栏文章,在分析社交零售的时候,无意地也在支撑这样子的观点,他们往往会有两个论点,第一个就是熟人之间有信任关系,信任的话就能够降低沟通的成本。第二个是有研究公司的数据表明,消费者60%的购买都来自于熟人的推荐,所以熟人的交易也应该是非常容易产生的,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以我过往做了很多年零售研究的经验表明,在零售领域,只有一样东西能够创造信任:性价比。用户以合适的价格买到符合预期品质的商品,只有这一件事情是零售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这之外的话就是便利性,选品丰富度,体验。 大家如果去留意,就会发现不同业态的零售,性价比都是它的一个基础,在此之上去在便利性、选品这些点上差异化就会发展出不同的业态,比如便利店主打便利性,商超它就会主打选品,然后像百货购物中心它就会主打体验,这些是额外能够带来它差异化和购物愉悦感的一个因素,但是性价比这个事情一定是信任的一个基础。 我朋友最近在做社交拼团。他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自己的亲身经验表明,在社交平台卖水果卖生鲜的,靠的是小区里面邻里关系之间的信任。所以我又在想,除了品质、性价比之外,可能还有一个维度需要考虑,也就是 “我的尝试门槛”。 我列了两个维度,一个是你跟这个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另外一个是你要去交易的一个试错成本,列的例子可能挺主观,但是这样的两个维度肯定是存在的。像水果这种其实是属于试错成本很低的,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不好吃,那我下次不买就是了。但是有些品类就未必能随便尝试了,我们会需要深思熟虑。 所以,相比于熟人创造信任,信任降低成本这个观点,真相其实是:成本决定了你去尝试的门槛,但是品质才是构建信任的基础,而不是我们之间的熟人关系。 第二个,熟人推荐不见得能够代表熟人交易。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