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亮的增程式方案
“我们公司是在郊区办公,楼上就是办公室,楼下就是造型室和车间,我可以天天去看,造型不能耽误太长时间,时间就是成本。”张海亮说,“ 50公里碰撞我们全部提前做数据分析,一撞就马上通过,任何碰撞技术都满足五星防护要求。所以我们非常高兴,投资的钱也就省下了。” 而在供应链整合方面,张海亮则凭借汽车行业的多年经验和资源,拿到相对优惠的条件,“供应商、经销商体系已经是我们的伙伴和朋友,其他初创企业找博世,对方说没有研发时间,到我们就是由底盘团队来做,而在平台开发费用上,我们也几乎拿到了跟上海大众相当的价格。” 除了借助成熟的行业经验,提高资本投入效率,张海亮长达20年的合资车企经历也培养了其敏锐的政策经验,这为解决目前新造车行业普遍面临的资质问题提供了不少帮助。 在张海亮看来,国家政策的趋势是把新创车企向改造传统车企的方向上去引导,“比如让新势力造车通过资本收购等方式,带动原有的具备资质的企业实现转型,把它救活。” 今年7月,天际收购泉州西虎,并在泉州落户SUV汽车生产项目,总投资近33亿,年产6万辆汽车,一期项目将在2019年年底投产。 得益于对政策趋势的判断,张海亮透露,天际汽车以很低的价格即获得了生产资质。而同样从传统汽车产业出身的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也早在2017即通过收购方式获得生产资质。 相比代工生产以及自主申请资质,收购资质不仅可以避开《汽车标识管理办法》中在汽车尾部标注制造企业的规定,也可以免去资质发放的不确定性。采取与江淮合作代工生产的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公开表达过对尾标中标注制造工厂的不满。 在当前的新造车阵营中,互联网人跨界造车和传统汽车人出走创业两大阵营无疑是主流力量,前者手握新兴理念和科技资源,却需要补足制造业的硬核经验,而后者熟稔造车的每个环节,能够有效避坑,快速布局,但却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桎梏,两大阵营在此后数年的角逐无疑会是张力十足的风景线。(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李勤,编辑/赵宇航)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