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差点“杀死了”ofo?
11月6日,,记者来到互联网金融中心5层,只见玻璃门上贴有“ofo共享单车——随时随地有车骑”的宣传语,大厅里展示着三辆小黄车,正前方是一个大大的ofo标志。来这进行写字楼服务咨询的中介李尧,趴在玻璃门上朝里望。 李尧对ofo前办公地理想国际大厦很了解,“ofo早前在理想国际有四层办公楼,后来变成两层。”ofo在今年9月失去10层及11层的使用权。“整租楼层的公司租期一般为三年,即使租约到期,也需至少提前三个月跟物业说,他们才会通知我们(中介)。”李尧纳闷,ofo搬到理想国际一年左右,物业上周(大约11月1日)告知他,可寻找新的待租企业了。“说是租约到期,可这也太突然了。” 记者在访客区看到,零星几个员工进出,抬头可望见二层的部门空间,ofo员工刘新说,这里曾是ofo的海外部门和北京分公司的办公地,工位富余很多,如今全员搬过来,会紧凑一些。 记者根据线索又找到与互联网金融中心相隔一条马路的丹棱SOHO3层,保安反映这里是刚被ofo租下来的办公区。为此记者向ofo官方求证,回应是“不了解情况”。 上述ofo前成员、接近戴威人士对记者表示,从租金贵的办公楼迁到租金相对便宜的地方,办公空间也大大缩减,这跟ofo一直以来的激进扩张策略背道而驰,资金紧缺是主要原因之一。 14日内部会议,从一些员工透露的相关会议内容来看,戴威现身除了对ofo的现状进行解释,还有致歉和反思。“当时确实没钱了,不想管了。”现实给戴威泼了一盆冷水,自己辛苦创立的公司会否像小蓝单车那样,落得个令人唏嘘的下场?“现在ofo员工们又找到了创业之初的那种干劲。”自2016年加入ofo的员工刘新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道,“外界看现在的ofo,大部分认为是‘危’,实际上在我们看来则充满了‘机’。” 然而,就在戴威现身后的第二天午间,一篇“ofo被多法院列入被执行人,涉及金额5360万元”的报道便被发出,这又如当头一棒敲打在刚被鼓舞了士气的ofo头上。 此前,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于信、杨品杰三人面对镜头谈及他们眼中的戴威时,曾异口同声地提及戴威的口头禅——“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今,面对ofo退押周期再拖延被诟病,戴威解释,“退押金没有问题,只是有困难。”就“大型券商中介机构入场做ofo破产重组”的传闻,戴威予以否认,“由于供应商债转股,目前资金情况正在好转,但依然困难。” 此时的ofo真的到了“至暗时刻”,在ofo生死攸关之际,戴威早已把口头禅抛之脑后,此时的他屡屡提及“困难”二字,反倒对解决的办法茫然未知。“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还没有一个是真正影响世界的,但我认为ofo有这个机会。”戴威曾经信心十足,可如今看来,理想目标实在太遥远了,当下最要紧的是让ofo活下去。 (受访者刘新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网(ID:eeojjgcw),作者: 钱玉娟。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