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https://www.037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程 > 正文

超级英雄消亡史

发布时间:2018-11-23 12:02:24 所属栏目:编程 来源:虎嗅网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超级英雄消亡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王小笨,编辑:木村拓周。 《毒液》上映几天之后,斯坦·李去世。 全网悼念老头子那阵子,微博流传着一张截图,说有一年斯坦·李来了中国,国内媒体

他们算是中国最早的独生子女一代,集体主义不再是渗透进血液中的价值观。物质生活上,他们并不像上一代人一样饿过肚子,见识过动荡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他们生下来所背负的枷锁就比上一代少,也因此他们在精神上更加如饥似渴。但 8、90 年代的中国大陆依然不能给他们提供任何高效率的文化娱乐产品,于是以金庸为代表的香港流行文化在整个中国大行其道。

金庸去世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吕恒君,在某个不能提名字的香港媒体发了一篇文章《金庸武侠传奇,一场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迷梦》,其中就讲到说,

“大陆民众自 1950 年代至 1980 年代初深受共产主义文学冷硬、机械、反人性的压抑扭曲之苦。金庸文学于他们来说无益于温润的甘露,并且在叙事方面有令人欲罢不能的前卫诱惑力。”

除了文本上的吸引力,泛 80 后还在武侠小说里惊奇地发现,人原来还能活得这么自我。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个个敢爱敢恨,无拘无束,视外界的条条框框为无物,只有心里信奉的道德标尺能左右自己。他们未必像西方的超级英雄那么无所不能,也未必最后能落下圆满的结局,但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实践自己个人价值体系的结果,他们是自由而热血的。

对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 80 后来说,活出自我,活得多元,几乎就是他们最大的共同愿望。

于是金庸笔下的武侠成了这一代人的超级英雄。

但对于父辈和权威,当时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人来说,80 后这种个性和叛逆却是不可理解的,于是“垮掉的一代”这种名号被加在他们身上。我的脑海里至今还留存着我哥哥因为偷看金庸以及和女同学写信被我爸痛打的画面,这些现在看来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却是完全不被允许的。

甚至王朔 90 年代末还曾经撰文批评过金庸,说金庸是“四大俗”,不仅在文本上算不上高雅,还为用虚幻的情节为年轻人提供了某种逃避和庇护。而他认为,以他为代表的“新北京文化圈”中人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趣味,所谓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创作。

但能被王朔自诩身处其中的“新北京文化圈”所代表的中国年轻人有多少呢?

流行文化之所以成为了流行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四大俗”也好,漫画也好,好莱坞电影也好,虽然有纯粹商业化的娱乐产品,但也有尝试把严肃社会主题包装在通俗作品表皮里的创作者。超级英雄和武侠只是载体,决定它们能多深刻地,影响多少人的是它们的价值内涵。

过去半个月金庸和斯坦李的相继去世,社交网络上掀起了接连的悼念风潮。可见,能在少年时代在心中埋下了“英雄是什么”的种子这件事,对我们有多么的重要。

04

东西方世界里为我们构建超级英雄世界的两位巨擘相继离开。但仔细想想,金庸在 1972 年就写完了 14 部武侠小说,斯坦·李也早就离开了漫画创作一线,他们所构建的那个超级英雄的世界其实只属于过去。

当下武侠这个题材早已经被五花八门的爽文取代,从前受众有限的美漫,在经历了漫威影业长达十年的电影宇宙培养后,也成了全世界都在追捧的商业 IP。

《毒液》在国内已经拿下了 15 亿票房了,它扛过了“神奇动物”的冲击,在《无名之辈》靠口碑逆袭前,《毒液》霸占了12天的单日票房冠军。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