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打车难背后:网约车规范化待解
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表示,此次将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运营行为,通过持续的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行动,遏制“黑车”乱象,维护运营秩序。行动中,将对各类非法客运车辆坚决依法予以扣押,并严厉处罚,对“克隆”出租车一律予以没收,对两次及以上从事非法运营的驾驶员坚决移送公安交管部门处理。 有业内人士认为,各种规定的出台、实施是为了更好地规范网约车发展。像出台各种营运许可证、要求网约车平台凭证上岗等措施,本来是一件好事,是一件让城市网约车更加规范的事情。但是,由于新政规定的户籍、牌照、轴距、排量等限制,大量不合规车辆必然会被拒之门外。 按照新政要求,车辆必须具备运营资质,司机也须考取相应证件。然而,自新政落地以来,办手续的司机寥寥。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上周,网约车申请人数已经突破了43000人,审核人数达到34000人,大概有9000多人还在审核过程当中。 财新在2017年曾报道称,滴滴北京注册司机数量为110万,活跃司机数量逾20万。其他平台暂未透露过具体数字。按此粗略估算,北京所有网约车平台通过审核的司机人数还不及滴滴司机的五分之一。根据滴滴此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在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比例约为2.4%。 本报记者在与快车、专车等网约车司机的采访、交流中了解到,仅仅“京籍京牌”这一点就能将绝大多数网约车司机挡在合规之外,更别说还需要“网约车从业资格证”了。并且,获取“网约车从业资格证”还需要将车辆使用性质改变,变非营运为营运。如此一来,车辆就将面临8年强制报废、保值率降低等问题。因此,为了避免涉嫌非法运营,不愿意变更车辆性质的车主,选择了退出。 与此同时,在市区、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区域,执法频次、力度都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受访司机均表示,北京南站、北京站、国际机场、四惠等地是抓车重点区域。 两难的网约车平台 如今,用户打车难矛头指向网约车平台,司机面对高额罚款也将责任归结于平台,而平台方面的回应也略显无奈。随着严查的进行,网约车平台每分钟都在发生着成百上千的用户用车订单但派不出去,而另一方面是无数司机眼看着手机端不断发来的订单提醒却不敢点击接单。而此时的平台仅表示,“可通过预约或拼车出行,叫车成功率会高一些。” 其实,打车难的问题已经不是短期内的现象了,之前在滴滴、神州、易到等网约车平台出现之前,由于出租车等营运车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打车难可以说是一个长期的难题。张效羽认为,北京是个超级大都市,用户的个性化出行需求层出不穷,虽然呼吁公共交通的完善,但不是说增加更多的公共交通就能解决出行问题。对于交通出行的一大选项,网约车可以承载部分交通压力。 而从2012年延续至今的出行方式变革中,网约车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以滴滴为例,先通过出租车渗透市场,让用户熟悉企业,然后半路出家,以补贴营销的方式打开了移动出行市场,一路高歌猛进。而滴滴与快的的补贴大战也成了当时移动互联网领域火药味最浓的对决,与此同时也将网约车快速向用户渗透。 2015年2月,滴滴与当时第二大网约车公司快的合并,之后收购了Uber在中国的运营公司优步中国,在移动出行领域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订单量增长迅猛。 不过,对于网约车合法与否的讨论,从网约车诞生之日起就未曾断绝。在这样的争议声中,滴滴等网约车平台终于等来了“合法的身份”。2016年7月28日,网约车新政方案公开,明确网约车合法。不过,在网约车新政在给了网约车平台合法身份的同时,也将大部分权利下放到各地政府——落地细则由各地方政府制定。这些细则,成为规范网约车发展的客观因素之一。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