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时刻:小米的命门
虽说小米一向对外宣称对于生态链企业“参股不控股”,但是正如证监会84问中提到的,小米并没有披露自己对于生态链公司是否有一票否决、超级表决权、重要人事任免权、重大决策权等权利。从实际来看,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管控权利远大于表面。
▲小米生态链智能硬件业务流程 上图为小米生态链智能硬件业务流程,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内容,当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合作设计研发某款智能硬件产品时,其技术与产品专利将由小米独自拥有、或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共同拥有。 当生态链企业生产出硬件产品时,小米将以成本价全部买断该产品,再在小米控制的渠道内进行销售,销售完成后进行一定的利益分成。生态链企业不可私自销售该产品,某种程度类似代工商。 早年间小米对于生态链企业的整个生产链条控制得极其严苛,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小米参与。和小米渠道合作多年的魏澜告诉智东西,“比如一个产品的包装纸箱,生态链企业找的供应商说10块,小米会接管过来对接8块的企业。” 这样一来二去,小米与生态链企业之间的积怨也日益加深,矛盾开始凸显。据前小米生态链企业员工回忆,在小米第一届生态链大会上,雷军曾经“狂怼”华米和小蚁,就是因为这两家公司“发展大了,不太听话”。主管小米生态链的小米创始人之一刘德也曾在《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一书中公开点名指责小蚁。 后来,华米由于重金打造的Amazfit系列手环产品销量惨淡而“迷途知返”,成为了小米生态链的代表性玩家,小蚁则因智能行车记录仪的成功而与小米彻底分手,从此阳关独木。然而更多的企业是在两者之间徘徊,正如文前描述的——“又爱又恨”。 此外,和小米渠道合作多年的魏澜还告诉智东西,由于小米把利润压得极低,在天猫、京东等外围入驻旗舰店中承销小米产品的商家几乎赚不到钱,一方面是靠小米产品带来的流量“赔本赚吆喝”,另一方面则是靠发票漏洞等赚些浑水摸鱼的小钱。
▲“小米之家”线下店 线上如此,线下店方面则更是“苦逼”,“小米之家”通常开在一线城市的繁华地段,在高昂的租金与人工支撑下,每月流水要做到300万左右才能打平。 正如上文提到,小米的成功本质上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并不创造价值,只是进行了价值的重新分配。消费者所获得的“利”,并不是小米生产的,而是小米靠压榨生态链与产业链上下游所得到的利益。 因此纵观小米的“朋友圈”,从生态链企业到下游分发商,大家都过得比较“苦逼”。虽然小米已经开始逐渐放松对生态链企业的控制,打算逐步完成从打造爆品到打造“有品商城”平台的转变,但是这种压榨将会始终存在,也将成为小米卧榻之侧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小米失去的性价比文前提到过,在评估公司市值时,我们可以套用一个简单的市盈率公式,市盈率=公司市值/公司利润。在利润不变时候,市盈率越高,公司则将得到一个更高的市值。小米一再强调自身的互联网属性,其原因之一也是为了更高的估值。
上图为小米与其他几大公司的市盈率之比,简单来说在同一个行业中,市盈率越低这个股票就拥有越高的成长性、越高的性价比。 如果以小米17港元/股的价格估算,小米的市值接近539亿美元,也就是3579亿人民币,其对应的市盈率高达91,不仅是腾讯的两倍、百度的三倍、甚至比此前连年亏损的京东都还要高——说好的“感动人心、价格厚道”呢? 在上市之前,小米进行了六轮融资,方式为发行优先股;在如今IPO上市之际,此前融资轮次的大量资本都到了退出时间。从2014年12月的F1轮开始融资,到2017年8月的F2轮结束融资,小米的估值不升反降,从450亿美元降到了400亿美元。本次以539亿美元的价格上市,必将迎来大批老股套现。 此外,在公司上市之前,董事会还决定赠与创始人雷军98.3亿人民币的股权激励,加上尚未行权的接近35亿人民币的员工股权激励,总价值将超过130亿人民币——而目前小米一年的归母利润也只有不到40亿,即便归母利润以每年+50%的增幅高速增长,这块空缺也需要两年才能弥补回来。 资本市场对于小米的态度也是基本中立偏负,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7月3日,小米在机构场外交易中成交价仅16.15港元,较发行价17港元折让5%,交易额达2.2亿港元(约合2800万美元)。
结语:IPO并不是这场比赛的终点(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