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告:揭秘互联网帝国的饿狼本性
美国知名商业历史学家阿尔佛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曾把美国内战之后的商业历史总结为“10年的竞争和90年的寡头垄断”,也就是说,激烈竞争之后市场就长期处在集中化的状态中。数字化革命很可能也在重复这种模式,不过覆盖范围更广——在全球范围内重现历史。 内战过后的数十年,美国的两大行业——炼油业和炼钢业爆发了激烈的竞争,强盗式资本家借机快速打造大型企业。规模经济和科技创新提升了生产力、降低了成本,这让强盗式资本家戴上了友善的假面具,使人们误以为频繁并购或市场集中化没什么坏处。 零售和消费品行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少数公司远远领先于其它反应较滞钝的竞争对手。西尔斯百货在芝加哥创建了规模庞大的邮购业务,相较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此举让它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宝洁、亨氏、菲利普莫里斯、福特和通用汽车也致力于成为知名的国家品牌。1896年首个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把新兴工业经济的12家领军企业计算在内。10年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计算中这12家领军企业的三分之二被更换了。再过20年,这份名单不断地发生变动,一些相同的名字再次出现。 美国实力最强的银行家J.P.摩根(J.P. Morgan)通过向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购买卡内基钢铁公司而加快了市场集中化的脚步。他把卡内基钢铁公司与他已拥有的几十个小型钢铁公司合并后以14亿美元的估值公开出售,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资。耶鲁大学的内奥米?拉默利奥克(Naomi Lamoreaux)详细研究了1895年和1904年之间的93起并购交易后,发现72家并购后公司占据了相应行业至少40%的份额,其中42家公司占去了至少70%的份额。这42家公司包括通用电气和美国烟草公司,它们分别占据各自市场高达90%的份额。掌控这些大企业的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积累着金钱和权力。美国参议院中充斥着这些人,这些参议员被熟知为“百万富翁俱乐部”。 美国人对商业的信念以及对机会均等主义的信念发生了冲突,因此开始变得不确信起来。1890年的《谢尔曼法案》试图解决垄断问题。美国宪法的第16条修正案引入了所得税,第17条修正案要求美国参议员应当通过全体选民投票推选,而不是由当地立法机构决定。 但是民众对此的反应依旧相对平缓。反企业情绪弥漫的时期(如上世纪10年代和30年代)过后的一段时期总会颁布有利于企业的政策(如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无论是何种时期,在把美国联邦法规转变为准入壁垒上,大企业总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到1930年,大多数大企业都由职业经理人管理,掌控者则为数名股东。在上世纪50年代,大约半个世纪前创立的一些大型企业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地位。每个行业都由数量不多的几家公司主宰,例如,汽车行业的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以及电子产品业的通用电气和西屋电器。这些公司均与政府维持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商贸领域的放松管制和全球化趋势让美国公司的优势有所减弱。但数字化革命似乎引发了另一场彻底变革。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