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告:揭秘互联网帝国的饿狼本性
罗斯福当年的演讲内容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又重现了。少数大企业再次蓬勃发展,对全球经济加强控制,与其它企业兼并、进一步扩大规模,并享受高额利润。美国企业利润在GDP中的比例创下自1929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公司在当前美国经济中稳稳当当地占据着主导地位,就如同罗斯福当政时期美国钢铁公司、美孚石油公司、西尔斯百货等企业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现代大企业中,有一些是早已知名的明星企业,它们自身经历了许多次彻底变革。有一些是新兴领域的新秀。还有一些是依靠电脑技术魔术般打造出商业帝国的科技领军企业。但所有企业都已学会如何结合自身规模和灵活应对政府监管的双重优势。它们正在各种领域中超越竞争对手、拉开相互间的距离,并逐步建立针对竞争的强有力的防御机制,其中包括投入巨额资金。在美国,大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资金占GDP的10%,而在日本,这一比例高达47%。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管理学专家曾提出“大型企业将终结”这种说法,因为当时的大公司似乎逐步被私有化的经济类型所取代。AT&T等大企业纷纷解体,国有企业被私有化。高科技公司仿佛从天而降。资深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宣称,“《财富》美国500强榜单已失去意义。”他的观点恰巧与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不谋而合。罗纳德?科斯是一名学者,他曾在1937年《企业的本质》中谈到,只有提供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企业才具有存在意义。 但现在,规模似乎再次变得举足轻重。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旗下研究机构Global Institute的计算,全球10%的上市公司创造了80%的利润。每年营收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创造了近60%的全球总营收以及65%的全球市值。 对规模的追求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兼并与收购的热潮。1990年,全球共有11500笔收购交易,交易总额相当于全球GDP的2%。自2008年起,每年的收购交易已攀升至3万笔,交易总额约占全球GDP的3%。全球规模最大的饮品企业之一Anheuser-Busch InBev欲以1070亿美元收购另一家跨国饮料公司SABMiller,最近美国的反托拉斯机构批准了这笔巨额交易。 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巨星效应(superstar effect)最为明显。《财富》美国百强公司产生的名义GDP的占比约从1994年的33%增长至2013年的46%。《财富》美国百强公司创造的营收在500强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从1994年的57%增长至2013年的63%。赖斯大学教授古斯塔沃?古隆(Gustavo Grullon)及其两名同事的研究数据显示,1997年和2013年之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从6797家削减至3485家,几近减半,这折射了企业并购和规模扩大化的趋势。中等上市公司的销量几乎是20年前的三倍。利润率的增长同市场集中程度成正比。 与此同时,初创企业发现,自身的发展面临更多困难。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罗伯特?利坦(Robert Litan)以及布鲁金斯学会的伊恩?海瑟威(Ian Hathaway)强调,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当前初创公司的数目创下新低,破产的公司多于新建立的公司,从而推高了所有公司的平均创建时间。美国员工跨州跳槽和搬家的频率也达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商界在竞争和市场集中化之间更迭交替 ![]()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