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堆砌的互联网时代 真的要落幕了
以融资额为例,创业公司在2014年和2015年都喜欢夸大融资额,一方面的目的是给潜在的竞争者一个震慑,传达竞争门槛已经很高了的信息。这个风气越演越烈,导致投资业内在看融资额的时候,直接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理解。 有部分企业上市了,招股书披露出来的融资额和媒体报道的大相径庭。2014年底易凯王冉看不下去了,牵头带领近百家主动企业公布真实融资额。很可惜这个行动没有持续下去。 如果说虚报融资额还很可能是媒体公关的一种策略,虚报用户数就是更激进的做法。 不像互联网网站有alexa等业内公认的流量统计网站,移动互联网行业内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公开透明的用户统计服务,友盟和TalkingData被广泛接受都是近两三年的事情。尤其是小型的公司,早期的用户数量完全无法统计,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创业初期,吹嘘日活百万、注册千万的公司大有人在。 我短暂的投资职业生涯中见过很多这样的BP,有的公司直接开后台给我看,你看这个曲线,这个数字云云。虽然我知道后台是可以随便改的,但是在2014年我完成了Talking Data的投资,有了一些比较真实的数据之后,我还是感觉到真相和我之前的理解落差太大。 2015年有个很流行的说法是互联网创业有三种,2B,2C,2VC。最后一种就是,数据做出来,给资本看,一轮又一轮融资。如果A轮看商业模式,那就说商业模式,B轮看用户活跃,那就针对用户活跃做数据。到了C轮以后要看收入,那就刷收入。 刷收入虽然比刷用户数据难度高,涉及金钱的流转,但是只要有利润,就有人做。在O2O盛行的2014年,刷单本身就是一个产业。虎嗅网有过一则报道,北京近郊的燕郊,是互联网刷单客的集散地。从滴滴快的刷补贴开始,到刷饿了吗、美团的返点。 最早是因为团购、O2O、P2P等行业补贴太厉害,专业薅羊毛变成了非常有利润的行业,月入数千元,这样可以养活一个劳动力,因此成了行业。随着刷单行业的壮大,渐渐的有的公司也觉得,刷数据其实是变相的广告,也同时可以2VC,所以也默认这个行业,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也主动雇佣刷单公司的服务。 总的来说刷单只是公司偷偷的做,很少有公开的。但是新三板有一家公司爱尚鲜花敢为天下先,主动披露了自己刷单的行为,“公司2013至2015年连续刷单近26万笔,累计产生3000万元的虚假收入。且刷单行为一年比一年频繁,2013年、2014年分别刷单8701笔、9万笔,到了2015年仅前7个月就刷单16万笔,刷单产生的虚假业绩比重也越来越高,分别约占当期销售的4.9%、24%和42%。” (编辑:网站开发网_安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